译文
天风呼呼吹得衣裳飘,人声渐小水滩声喧嚣。
心知这是天台古石桥,恰似飞龙独跨在山凹。
龙背高耸又横伸着腰,下面张开空口奔腾是怒涛。
水从华顶峰来路途遥,一左一右飞瀑分两条。
流到此处水流又相交,五叠六叠水势更加高。
一落千丈瀑声像怒号,像旗像布又像是狂蛟。
非雷非电又不像笙匏,就像银河飞落青松梢。
白车白马急急云中跑,水流急下却被石阻挠。
猛然溅起就像往上跳,咚咚布鼓声向雷门敲。
披甲水军向着皋兰鏖,三千精兵勇猛挥银刀。
四面崖壁声声都动摇,壮伟铜殿建造于前朝。
五
石梁瀑布是浙江天台山八景之一。乾隆四十七年(1782年),袁枚游历福建、浙江,写了不少歌咏天台山风景的诗歌和游记,这是其中的一首。
参考资料:完善
作《到石梁观瀑布》时,袁枚已年过花甲,但诗中一样带着年轻时的激情,从头至尾饱茏笔墨全心投入,又为后人画下一幅令人激动的奇景。由“天风肃肃衣裳飘”的远感,“人声渐小滩声骄”的渐入佳境,到“天风吹人立不牢”的贴近,“安得将身化巨整,看他万古长滔滔”的热切地以身相许,袁枚把兴奋、高昂的精神贯穿全篇,传递给读者。由“我本钱塘儿弄潮”三句,读者可以想见作者平素放达的性格,以此为衬托,石梁瀑布的魅力更具有了震撼力。
像袁枚的其它写景诗一样,此诗对石梁瀑布也是极力铺陈,调动各种手段状形,幕声,绘色。“一龙独跨山之凹,高耸脊背横伸腰”,将不动的山石模拟为传说中的龙,龙本身就是让人充分
泰山之阳,汶水西流;其阴,济水东流。阳谷皆入汶,阴谷皆入济。当其南北分者,古长城也。最高日观峰,在长城南十五里。
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,自京师乘风雪,历齐河、长清,穿泰山西北谷,越长城之限,至于泰安。是月丁未,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。四十五里,道皆砌石为磴,其级七千有余。泰山正南面有三谷。中谷绕泰安城下,郦道元所谓环水也。余始循以入,道少半,越中岭,复循西谷,遂至其巅。古时登山,循东谷入,道有天门。东谷者,古谓之天门溪水,余所不至也。今所经中岭及山巅,崖限当道者,世皆谓之天门云。道中迷雾冰滑,磴几不可登。及既上,苍山负雪,明烛天南。望晚日照城郭,汶水、徂徕如画,而半山居雾若带然。
戊申晦,五鼓,与子颍坐日观亭,待日出。大风扬积雪击面。亭东自足下皆云漫。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,山也。极天云一线异色,须臾成五采。日上,正赤如丹,下有红光动摇承之。或曰,此东海也。回视日观以西峰,或得日或否,绛皓驳色,而皆若偻。
亭西有岱祠,又有碧霞元君祠。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。是日观道中石刻,自唐显庆以来;其远古刻尽漫失。僻不当道者,皆不及往。
山多石,少土。石苍黑色,多平方,少圜。少杂树,多松,生石罅,皆平顶。冰雪,无瀑水,无鸟兽音迹。至日观数里内无树,而雪与人膝齐。
桐城姚鼐记。